春秋古籍社鉴古思今
寒风凛冽挡不住同学们活动的热情。我校春秋古籍社在韩智、贲呈阳、袁桂花三位社团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学校图文信息中心二楼古籍馆开展活动。
三位老师介绍了我校古籍馆藏书。全套的“四库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惊叹不已;明朝崇祯版本《史记》让同学们赞服那个时代的装帧技术;乾隆六十年之前的“善本”让同学们感受到康乾盛世的繁华;海安古舆图、河流图让同学们找寻家乡海安的历史记忆……
我校古籍馆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图书情报学专家张智松教授来校修补、鉴定、造册馆内所藏的几百部古籍;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研究专家史梅馆长及所带博士生来校指导古籍整理工作,并从732本古籍中选出443册古籍带回南京大学古籍馆进行专业性保护修复。
学校常态化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各社团以“再造学习空间,转变育人方式”为主题,在社团建设、活动策划、视野拓展、效果反馈等方面畅谈得失经验。通过交流研讨,春秋古籍社根据自身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招新活动,根据活动方案,常态化开展社团活动。
学校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以多彩的社团活动为载体,彰显学生活力,综合提升办学品质。
北风虽劲,吹不散求知的热情;气温虽低,降不下内心的热度。春秋古籍社的全体社员,开阔了视野,放松了心情,发展了特长,找到了自信。
部分社员感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作庭树作飞花”,迎着初雪,我参加了古籍社团活动。馆内暖灯交相辉映,使古籍泛黄的纸页在柔和的灯光下平添了几分韵味。从民国时期的借阅记录到影印的《孙子兵法》;小到生活记录,大到国家百事,古籍馆不仅收藏着代代传承的珍贵书籍,更作为见证人记录着时光里的树影婆娑,人事更迭。曾听闻故宫的文物管理员为了保护文物不顾生死奔波于风雨中,他们说:“这些文物比命更重要”。今天,在古籍馆里,我看到一代又一代人在历史传承与文化保护的这条路上无限延伸的印记。
——春秋古籍社 缪储天爱
在古籍馆选一本《茶经》坐下,小心掀起层层面纱,白宣黄绢上墨色的字迹跃入眼帘。或许,古籍比油印书籍更吸引我们的,就在这轻开轻启间历史脉搏的跳动,就在这白宣黄绢时间长河的驻足,就在典雅古朴的文字里诗意的栖居……一呼一吸间满是传承历史的厚重,承载生命的鲜活,那么的让人动容。
——春秋古籍社 胡冉月
温黄的灯光晕开书香。轻翻古籍,赴一场与先贤的神交。
在社团老师引导下,我们围坐桌前,品读经典。陌生的古体字,复杂却不高深莫测,因为攥典人、护典人的心血朴实而真诚;泛黄的纸张,单薄却又重若千钧,因为历史的铁风磅礴而厚重。一编在手,面对先贤,面对历史,深感使命在肩——昂起头,抬起双臂,承接华夏文脉,于古今摆渡,把散落的星子凝成隽永的月光,耀泽下一个千年。
——春秋古籍社 朱思璇
不少珍藏的古籍就像上了年岁的老人,满是时光的刻痕。为何人们不去复制一套精致的新书来收藏?因为人们发现,在这些无数的印痕中蕴藏着一个个朝代兴衰的细节,在这些泛黄的书页里书写着一个个人类觉醒的故事。翻开书页,穿越百年的智慧向我奔涌而来,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才思喷涌,笔耕不辍,将人类文明的精华都变成笔下春秋。
——春秋古籍社 李凡
或许比美玉更脆弱,更珍贵的,便是古籍了。黄褐色的纸张在岁月的侵袭下变得格外清脆,窸窣的翻书声总不自觉地让人宁静,小心的翻越不敢弄出任何的痕迹。看着前人智慧的结晶,不禁感叹,任他时间的长河如何滚滚前进,总有一代代的人,将一代代的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现在我们手里捧着的古籍,是前人历尽千辛万苦传承下来的,后人手里捧着的书籍,定是我们努力传承下去的。
——春秋古籍社 蒋鹏伟
拾级而上,台阶上的一个个书名,仿佛寓意着“书山有路勤为径”;移步古籍馆,映入眼帘的是一部部鸿篇巨著,述说着古人的智慧;坐于桌前,手捧古籍,轻抚封面,以虔诚的心揣摩着先哲留下的文字……古籍馆,道不尽知识,阅不完历史。
——春秋古籍社 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