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红学社棹雪扫花
凛冬已至,海棠红学社的同学们走过碎琼乱玉,来到图文信息中心一楼红学馆,在社团指导老师丁雪云、王向月、吴晨曦的带领下棹雪扫花。
画栋雕梁,红学馆的架子上摆放着各种版本的红学书籍,在长方形桌子的两侧,同学们人手一本书籍,正细细翻阅。浸润在书香中,沉浸在墨韵里。同学们与书中主人公一起,把酒言欢,吟诗作对,于月下花前共叙心事的盛宴。身处校园,心中已是大观园的流水月色,瑞雪飘飘,花影绰绰。虽不以奢靡为风,但亦醉心于其肆意欢乐之味。
丁雪云老师带领着同学们观赏了红学馆内泛黄的旧书,珍贵的藏本。
海棠红学社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术研究精神为旨归,依托我校红学馆常态化开展社团活动。我校红学馆于二十世纪80年代建馆,得到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省红学会的大力支持,收藏包括苗怀明教授、于雷老先生、王其银先生、唐君伟先生捐赠的各种珍贵版本在内的《红楼梦》原著及相关书籍2000多册。几十年来,我校依托红学会和社团老师,引领学生在品读研习中沉淀学识,荡涤心扉,勇攀美育高峰,在实践创造中传承文化,守正创新,永葆民族活力。从学生到教师,从社团到课堂,红楼文化在校园里逐渐孕育成一条既厚重深远又新鲜勃发的红学文脉。
海棠红学社棹雪扫花昭日月,研经赏典焕烟霞。
部分社员感言:
寒风依旧怒,落雪映红梅。红学馆内赏古人手抄《石头记》,观古今学者精彩点论,便觉红学之浪漫、传书之严谨。于此可以沉于诗书忘琐碎,浸于红楼味人生。
——海棠红学社 顾启刘
两张木桌,数把木椅,一架屏风,一个博古架,古色古香。或许这就是宝玉书房的模样。“一本书何以成为博大精深的学问,引得这么多人研究?”少年时的疑惑在细细品读之后得到解答。《红楼梦》不只是古代社会的缩影,更是复杂人生的演绎,还是永恒现实的写照。
——海棠红学社 曹瑞楷
黄遵宪曾说:“《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大块头的书籍,更是一个微缩版的封建社会。借助名家的图画、诗歌、评论等,我感觉似乎跨越了数百年的时光,坐看那贾府的盛与衰,感受《红楼梦》的活力与立体。
——海棠红学社 王子涵
借一盏古道黄昏历史幽光,照亮红楼研究众星微芒。感受蒋和森先生对红学的热忱,回顾其研究贡献,不禁想起山,亦或是水。山的哲学是不知日月,水的哲学是不舍昼夜。为学如蒋老,则须笃行而不殆,于日月中成为那个夜阑独坐的人,这或许才是蒋老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海棠红学社 丁瀚铭
曹雪芹已然远去,但他留下的红楼世界却无限延展,给后世的我们以想象空间,仿佛置身于大观园内,我们也就和红学家们一起,在美玉无瑕的世界里看这千红一窟,悟人生冷暖。
——海棠红学社 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