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古籍回家了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字,凝结着先贤的智慧,记载着文明的足迹。近期,我校经过专业保护修复后的古籍108种(443册),经过清点后由南大图书馆正式交付给我校,进入图文信息中心古籍馆妥善保管。
这批古籍共443册,108种,最早的版本为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聚锦堂刊刻的《史记测议》,还有清代乾隆时期刻印的《昭明文选》《槐西杂志》《渔洋山人精华录笺注》《东坡题跋》等四部文集,另外还有《续纂泰州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志书。
2022年11月8日,南京大学图书馆兼博物馆副馆长、古籍研究专家史梅率古籍特藏部李丹、周艳两位博士来校指导古籍整理工作,并从732本馆藏古籍中选出108种(443册)带回南京大学古籍馆进行专业性的保护修复。这批古籍经过一周的冷冻杀虫后,由周艳博士带领另外四位古籍编目成员进行编目和复审。考虑到南方天气条件和存藏环境,决定使用透气性更好的四合函套。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六名专职古籍修复师累计更换封面126册,订线283册,修复古籍8种23册1949叶(古籍装帧左右两页合成一“叶”),并建立了完整的修复档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工作,多次强调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南大图书馆指导下,我校最终选定清代乾隆时期何焯批校、叶树藩参订之海录轩朱墨套印的《文选》作为底本进行影印,让这部重要典籍焕发新的活力,让社会大众熟知经典、鉴古知今,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终审:hazx
分享到: